• Share with us:

藝教於樂

古箏
上傳者 │類別: 彈撥家族│07, 18, 2011




【淵源】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甕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發展演進過程】

箏體為木製空盒,呈扁長方形,略有弧度。用以撐弦的左岳山為S形,右岳山為平直。弦兩端搭在岳山上,左側(或稱箏尾、鳳尾)固定在弦釘上,旋轉弦釘可以調節弦張力來控制音高;中間則以弦柱(或稱碼子、雁柱)支撐,通過控制左側有效演奏長度也可以對音高進行微調。箏的弦數因地域流派不一,通常現今最常見的為二十一弦箏,另有十六弦、二十六弦箏等。弦也因流派不同而有尼龍鋼弦、鋼弦、絲弦等。二十一弦箏通常按照D調五聲音階定弦。視樂曲需要可在演奏前用調音桿轉動琴釘來轉調。彈奏者坐在琴前,距身體由近至遠的音高為高至低。在D調情況下,距離彈奏者最遠的一條弦為兩點低音C,依序為兩點低音D、兩點低音E、兩點低音G、兩點低音A、低音C……也就是古箏並無F和B兩音,需在雁柱左方按弦方可得到F和B以及其他升降音。


【現況說明】

在台灣,每年固定有古箏表演於台灣國家音樂廳及台灣其他正式音樂場合。甚至以閩南語播出的電視歌唱節目,仍會以古箏作為現場伴奏樂器,也有專門表演的街頭藝人。而在高中的社團之中,普遍設有古箏社。


【代表曲目】

《漁舟唱晚》整首樂曲極富詩情畫意,旋律流暢,先慢後快,先鬆後緊,情緒層層迭進,生動描繪出了夕陽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漁舟競歸、漁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出水蓮》音樂含蓄柔美,清新舒展,韻味無窮。

《高山流水》此曲藉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廣泛流傳於民間。音樂渾厚深沈,清澈流暢,形像地描繪了巍巍高山,洋洋流水。曲義為展示古箏的特長,提供了充分的天地。從低音到高音,從高音到低音的滾奏手法,惟妙惟肖地托顯出涓涓細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響,使人彷彿置身於壯麗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林沖夜奔》表現《水滸傳》中豹子頭林沖在遭受官府迫害之後於風雪之夜投奔梁山的故事,樂曲猶如琵琶傳統曲目中的“武曲”,氣勢壯烈,情緒激昂。

《侗族舞曲》此曲表現了侗寨風情,抒發了侗家兒女熱愛美好生活的歡樂情緒。《漢宮秋月》全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對月惆悵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雪山春曉》主旋律優美,有著藏族風情。

《寒鴉戲水》樂曲充分展現了潮樂的旋律色彩和調性變化特點,在重按滑音的潤飾下,顯得柔媚動人,別有韻味。

《東海漁歌》是張燕創作於七十年代的作品。樂曲表現了東海漁民歡樂而又緊張的勞動生活以及他們對新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香山射鼓》作者在樂曲的演奏上借鑒了陝西秦箏的技巧並吸收了陝西地方戲曲的韻味使該曲充滿了濃郁的地方風味。樂曲表現了空山梵音、虛無縹緲的空靈意境以及人們在山中舉行香會時的熱鬧場面。

《戰颱風》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於上海碼頭工人與颱風頑強搏鬥的精神而創作的。

《井岡山上太陽紅》根據江西革命歌曲徵集小組同名歌曲改編而成,樂曲以輕快、流暢的旋律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草原英雄小姐妹》電影的主題曲。此曲刻畫了蒙古族少女龍梅和玉榮姐妹倆與暴風雪搏鬥,保護集體羊群的音樂形象。旋律抒情優美​​,情景交融,十分感人。